【“笃研”读书会】“笃研”读书会第五十七期活动顺利举行

日期:2023-07-17 作者: 点击:[

 

2023年7月14日19时,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第五十七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永久伊甸院3秒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涉及两篇阅读材料——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第七章《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88页;黄瑶、林兆然:《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载《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第164—176页。

首先,主持人对本期读书会研讨的主题及背景作简要介绍。本期读书会所研讨的文献聚焦于中国的“天下观”。在《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一文中,王铭铭老师以“世界图式”回答了中国世界观中的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他指出天下观念是中国世界观中的核心概念。接下来,文章对上古时期与封建集权时代的天下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经历了从“古典天下”到帝国仪典的转变。广义民族志在中国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民族志的记录历史悠久,包括从《山海经》到《真腊风土记》等;另一方面则解释了中国古代民族志“包容他者”的方式之演变。黄瑶和林兆然一文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天下观念,即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内涵,包括命运共体理念与“天下”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中国在阐释自身的概念其受到的一些质疑,并进行了回应。接下来文章比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实际上不同的世界观的区别。最后,文章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对国际法发展创新的启发。

随后,与会同学围绕两篇文章,就各自的心得感悟展开发言分享,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大家对“天下”这一概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提出,西学“中国化”的困境需要讨论“天下”这一概念的历史基础。古代的理念应如何为建构现代理念提供支撑。“天下”作为一个概念,如何处理好古今中西之间的关系。二是同学肯定了两篇文献做出的贡献。同学们提出,对于“天下”这一概念进行研究,需要拥有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来一些困惑,如怎么样进行本土性学术概念操作化等。

针对同学们的问题,曾老师答疑解惑并概括总结。曾老师首先回顾了“天下”概念提出的时间及及其基本内容,也说明了其受到的一些批评。接下来,曾老师提出针对我国当前提出的许多理念,我们要细致地分析其具体内涵,对其进行学理化,尤其是要阐释清楚不同理念之间的关系,理解其内在的整体逻辑。针对新的概念,我们要从既有的研究中汲取经验,从学理层面思考概念的内涵,更好地将政策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此外,曾老师还对同学们提出我们要明白中西之间文化传承造成的行为差异,在当前的西方话语体系之下,要总结概括中国内政外交的经验与模式,突破西方“知识霸权”的桎梏。最后,曾老师鼓励同学们多看期刊文章,多思考,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希望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能有所进步。

撰稿:陈虎

审定:张峻溯